“舞臺”上,40名大眾評審陸續(xù)投擲手環(huán),為心怡的選手獻出神圣的一票,“舞臺”下,方才激情演繹的選手們手心微汗,等待著最終的結果……這不是大型選秀綜藝,而是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舉行的“紅色印記@家鄉(xiāng)”活動決賽現場,選手們分享的是一個個切身體會的家國故事。
讓“四史”教育不止局限于課堂,更映照在祖國大地上,照亮學生的奮斗路程。為加強“四史”教育,厚植家國情懷,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黨委自今年7月1日起開展了“四史”學習教育系列活動,“紅色印記@家鄉(xiāng)”活動就是其中之一。
“小”切口作出“大”文章
“四史”是一部底蘊深厚的教科書,這部教科書不能只停留在課堂,更需要融入在每個人的生活之中。從現在的生活中來,到過去的生活中去,時空穿梭旅程間,小切口往往能激發(fā)大張力。
疫情期間,如何在減少學生集體外出活動的大前提下,吸引愛動手、重體驗的青年學子主動挖掘“四史”寶庫?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黨委決定布置一道不限時間、不限地點、不限形式的“開放命題作文”,鼓勵學生從最熟悉的家鄉(xiāng)開始,把“四史”讀深,讀透,讀活。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黨員院長蔡立輝介紹道,“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引導同學們了解我們黨成立以來、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文件、重要人物,讓四史教育鮮活起來,真正走到同學們的心里去”。
南起海南,北至黑龍江,西抵新疆,東達福建。暑假期間,學院近200名學生黨員、發(fā)展對象、入黨積極分子在自己的家鄉(xiāng)或者居住地,通過參觀紅色教育基地,拜訪包括離退休老干部、擁軍模范、英雄人物及后代,或游覽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等方式,自主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經過兩個多月的游歷,60多天的探尋,活動共形成了182份圖文、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心得隨筆。
家在廣州的入黨積極分子廖澤舜選擇前往被譽為“東方巴黎公社”的廣州起義紀念館,追溯血與火的革命歲月。“廣州起義中體現出共產黨人敢為人先和追求進步的革命精神”,廖澤舜說,“雖然今天沒有革命的槍林彈雨,但是黨和國家的發(fā)展事業(yè)仍然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我們年輕人應當以一股敢闖敢試的精神投入到新時代的奮斗浪潮之中”。
廖澤舜坦言,之前對這段歷史的了解比較淺顯,抱著講好家鄉(xiāng)四史故事的心態(tài)使他在參觀學習過程中更加專注,更深刻地思考家鄉(xiāng)紅色印記對自己和當代青年人的啟示。“這樣的活動形式很新穎,這個過程中我覺得自己不僅是一個努力提高思想素質的學習者,也是一個肩負紅色文化傳播使命的講述者,雙重的身份給我?guī)砹穗p倍的收獲”,廖澤舜說。
以點帶面,提高“四史”故事傳播力
每個學生了解一個英雄人物,參觀一處紅色教育基地,認識一段歷史都是一個點,這些點串聯在一起便成了一條生動豐富的“四史”傳承線。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搭建平臺,促進支部內外、黨群之間的學習分享,又讓“四史”教育形成廣泛覆蓋面。
“紅色印記@家鄉(xiāng)”活動決賽現場,9名選手用幻燈片演講的方式展示尋訪家鄉(xiāng)紅色記憶的獨特經歷,向在場師生述說自己心路歷程。他們之中,有的與同為父母的黨員一道重走南粵紅色古驛道,感悟蘇區(qū)革命精神;有的在建軍節(jié)前夕,探訪了社區(qū)里兩位經歷過槍林彈雨的退役軍人,聆聽老黨員的初心故事;有的追隨先輩的足跡,重溫爺爺煤油燈點亮的長征路和爸爸建設延安的歷史;還有的走進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追憶紅色精神……
研究生第一黨支部的李曉曉利用暑假參觀了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小浪底水利工程,領會了小浪底作為黃河干流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夠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的重要戰(zhàn)略性地位。演講臺上,他還向在場同學分享了他的戰(zhàn)友堅守小浪底,為預防洪旱災害、反恐進行艱苦訓練的故事。“無論烈日寒冬,武警戰(zhàn)士必須時刻始終保持戰(zhàn)備狀態(tài),在和平年代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守衛(wèi)著這座“國之重器”,李曉曉說,“我們應該向他們和曾經在這項偉大工程中付出血和淚的‘戰(zhàn)士們’致敬”!
“遵義會議是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但對于我而言,遵義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意義,它是我外公的家鄉(xiāng)?!毖芯可谌Р刻K朗向大家分享了自己遵義老家尋根的經歷和感悟。蘇朗的外公出生在遵義,1950年響應國家號召從軍,先后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和珍寶島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在部隊的時候加入中國共產黨,部隊轉業(yè)后定居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余生未曾再還桑梓。
紀念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七十周年之際,為了追尋刻在血脈里的紅色家國記憶,蘇朗和家人踏上了遵義尋根之路,與素未謀面的親人團聚。“在他們眼中外公是家族的驕傲,正是因為有無數像外公一樣為了保衛(wèi)祖國、建設祖國而背井離鄉(xiāng)的人,才換來了如今的國泰民安。”蘇朗從舅舅口中得知,外公從離開家到去世,55年未曾返鄉(xiāng),但家鄉(xiāng)的親人們卻從未把他忘記,逢年過節(jié)總會提起,外公的堂弟每每回憶起當年送外公參軍的情景都眼泛淚花。
“我想對我的外公說,您從未被遺忘,就如同千千萬萬為了保衛(wèi)祖國、建設祖國而背井離鄉(xiāng)甚至是獻出生命的最可愛的人一樣,你們將成為紅色印記永遠被歷史和人民所銘記?!便懣淘诠枢l(xiāng)大地上的家國情,讓現場師生潸然淚下。
激活多載體,培育行動者
除了“紅色印記@家鄉(xiāng)”活動,從今年7月1日起,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黨委陸續(xù)舉辦了“用歌聲慶祝建黨99周年”主題黨日活動、“守初心擔使命,學習‘四史’正當時”線上愛國知識競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通過創(chuàng)新四史教育手段,讓學生學思踐悟,感受到家國之間的紅色紐帶,做到不忘歷史、不忘初心,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拔覀冊陧攲釉O計立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重視把思政教育和素質教育相結合,進行全流程、全方位融入,讓學生不僅思想進步,專業(yè)過硬,還能具備審美的眼光、勞動的熱情和強健的體魄”,學院學生黨總支書記曾偉說。
通過激活多元載體,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四史”學習教育系列活動讓參與的學生走起來、學起來、唱起來、寫起來、講起來,并在這一過程中自覺成為傳播與傳承“四史”教育的行動者?!奥牭酵瑢W們分享身邊的‘四史’故事,我在感動之余,更覺得這些逝去的、健在的英雄在時刻提醒我,在我們黨實現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的道路中,我們是參與者,建設者”,碩士二年級學生、學校第4期忠信篤敬班學員王文巧說。
“舉辦學習“四史”系列活動的意義是讓同學們將小我融入到大我,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到祖國的偉大事業(yè)中去。” 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黨委負責人廖勇表示,“這樣人生的奮斗會更加精彩,人生會更加有意義?!保ㄈ嗣袢請罂蛻舳藦V東頻道 姜曉丹 賴新旖)